“孩子小的时分,我会和他们说,爸爸是玩泥巴的。”艾超笑着说。孩子口中“玩泥巴的科学家”,也是我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讨所植物营养研讨室主任、研讨员。
所谓“玩泥巴”,是每天和肥料、微生物、土壤打交道。艾超用最朴素的比方向孩子解说自己的作业:“泥巴弄好了,庄稼才干长得壮。”
进入我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讨所的10年里,艾超简直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农田,从实地造访、收集土样,到样品剖析等体系研讨,他把握了土壤营养的一手资料。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我的作业便是研讨肥料营养资源怎样更高效,用绿色的办法支撑粮食安全。”这份看似“土味十足”的工作,背面是粮食安全与农业高水平开展的严重出题。本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艾超被共青团中心、全国青联颁发新时代青年前锋。
从事农业科研,艾超本能够有其他挑选——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都是农业研讨的领域。但为什么挑选研讨肥料?
艾超的答案,始于洞庭湖畔的幼年回忆。1985年,艾超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艾超从小就知道,上肥与否,对农作物来说不同非常大。
进入大学后,他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水体富营养化”——不合理上肥导致氮、磷流入水体,引发蓝藻爆发、水质污染。假日回乡时,他发现从前明澈的河道变得污浊腥臊,书本上触目惊心的图片成为眼前的实际。
“化肥能增产,一直是村里人信仰的。但没人告知他们,不合理施用会销毁环境。”幼年回忆中的小河,成为他从事肥料研讨的直接动因。
不可否认,我国在粮食生产上之所以能取得比年丰登的成果,化肥的奉献功不可没。但是,曩昔长久以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化肥也因而深受诟病。
在大众对化肥“又爱又恨”的争议中,艾超一直着重一个现实:“化肥是重要的战略农资,它对粮食增产的奉献率超越50%,要处理的是不合理施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粮食产量是不可撼动的根本盘。自“十三五”施行以来,我国化肥用量比年下降,粮食产量却完成“二十一连丰”。
从2016年至今,中心一号文件屡次提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对待化肥,绝不能全盘否定,咱们要做的是‘减量增效’,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战略结合。”艾超说。
“减量增效”,难点在于后者。研讨的起点,艾超从农人最了解的秸秆下手。他的研讨逻辑是,“先澄清营养去哪儿了,才干知道怎样调控”。
在秸秆分化微生物学机理研讨中,高丰度同位素标记的秸秆样本是中心试验资料,此前长时间依靠进口。为处理这一要害技能难题,艾超团队立异性地规划了安稳同位素标记设备,为后续高效运用秸秆资源供给了要害资料支撑。
“相同一克氮,在化肥和有机肥中的效果天差地别。”艾超从而瞄准有机肥代替的研讨,他首先提醒了有机肥康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效果机制,提出了畜禽有机肥对化肥氮素的适合代替率,构成的化肥减施增效归纳技能在我国7省份推广应用。
与此一起,微生物菌剂的开发让有机肥的分化功率大幅度的进步——艾超带领团队构建出了功用互补的秸秆高效分化组成菌群,完成秸秆快速腐解和高效运用。
2022年,艾超带领团队聚集“才智上肥技能形式”课题,展开了深化体系的研讨。相关研讨成果在河南获嘉县落地,支撑演示区在减施化肥20%的基础上,小麦玉米周年亩产1504.3公斤。2023年至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个农艺农机交融的千亩演示区。
10年间,艾超的研讨一直未曾偏移自己的初心,那便是让每一克氮都物尽其用,使有机资源中包含的营养,释放出与化肥平等乃至更高的功率。
凭仗超卓的科研成就和斗争的精力,2020年,艾超荣获国家科学技能进步奖二等奖。当时的研讨方针,艾超锚定了“生物固氮”。团队正测验破解禾本科作物中生物固氮的“暗码”,以削减氮肥等化肥的运用。
2021年6月,欧盟和美国别离宣告对白俄罗斯钾肥职业进行制裁,导致全球钾肥供给偏紧,世界价格继续上涨。2023年,世界航运受阻导致钾肥价格飙升,多地春耕面对“一肥难求”的窘境。
我国钾肥自给率约为50%,与欧美规模化农业不同,我国农业的复杂性可谓“世界级难题”:小农户占95%以上,犁地碎片化,土壤类型多达60余种,华北平原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与南边的双稻栽培形式差异悬殊……
“美国大农场能够测土配方、一致上肥,但我国农人的田里,或许一起种着不同的作物。”艾超坦言,这种多样性,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资源禀赋,也是技能推广的天然壁垒。
化肥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重要战略资源。2025年中心一号文件初次提出“量体裁衣开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艾超看来,自己的任务愈加聚集,“用更少的化肥,产更多的粮”。
“咱们的工作需求代代接力。”艾超说,“任何一个人都多做一点,粮食安全的柱石就稳一分。”
艾超培育的博士生,有人结业后当选“国家博新方案”,并取得人才赞助;有人拿下我国农业科学院优异结业论文奖。他所带领的研讨团队,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异立异团队奖。
他带学生的诀窍很简单,便是“不断调集学生的热心,让他们继续爱上这份工作”。每天早晨,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试验室,亲身演示操作、甩手独立试验、逐句打磨论文。“要让学生感觉到,科研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能握在手里的成就感。”艾超说。
“大田”与试验室平等重要。当北方姑娘张美玲第一次踏入江西稻田时,“双抢”时节的暑气蒸得人发晕。她是艾超带的博士生,来水田采样,不到两小时,记录本便被汗水洇得笔迹含糊。“周围大叔顶着日头连干6小时,我才采个样,就现已快中暑了。真不可!”张美玲向艾超汇报时慨叹。但在艾超眼中,这是学生闪闪发光的时间。
在艾超的带领下,年青的科研作业者们把“大田”当成第二个试验室。我们一年的行程,也跟着农时排得满满当当。
《我国青年》杂志记者 屈舒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历:我国青年报